2017年4月16日 星期日

Infani 獨有的非接觸式呼吸偵測


Infani 獨有的非接觸式呼吸偵測


文/馬仕毅 博士

Infani 智能嬰兒監視器除了可以提供清晰的手機即時影像之外,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透過非接觸式的感測器來偵測嬰兒的呼吸。這篇文章就是要來談談這個我們獨有的技術。

為什麼需要呼吸偵測?


我們曾經做過調查,看看爸媽們最重視的監視器功能是什麼,結果有 79% 的人覺得是確認寶寶安全。但是要確認寶寶的安全,光看影像還不夠,比較保險的方式是持續監測寶寶身體活動的跡象,例如心跳,呼吸,或是身體的震動等。一旦發現活動跡象有異常,就發出警報通知爸媽。而嬰兒的呼吸,是發生問題時最先會發生異常的身體活動,因此我們開始研究如何偵測寶寶的呼吸。

為什麼要用非接觸式的方法?


市面上具備這樣功能的現有產品,多半使用穿戴式的感應裝置,例如智能手環、智能襪子,或是使用感應床墊。然而,穿戴式的問題是需要充電及每天配戴,爸媽用了一陣子之後常因為太麻煩而停止使用,這樣就失去購買它的意義了。而感應床墊因為有固定感應範圍,常因為寶寶翻身移動離開墊子範圍而觸發警報,造成爸媽的困擾。我們相信非接觸式的呼吸偵測才是最直覺,對爸媽干擾最少的方式。

我們如何感測寶寶呼吸?


我們開發了低功率雷達感測器來偵測寶寶的身體震動。這是一種新技術,Google也才剛剛採用類似的技術 請參考 Project Soli 的介紹 http://chinese.engadget.com/2016/05/21/google-controls-a-smartwatch-with-radar-powered-finger-gestures/ )來開發新的智慧手錶控制介面。基本的原理是由感測器發出低功率的雷達訊號,當寶寶呼吸時,身體會輕微地震動,我們可以分析接收到的反射訊號而得到寶寶的呼吸狀況。

因為監測的原理是非接觸式的,寶寶身上不需要配戴任何裝置,只要寶寶睡在小床上,就自動持續監測寶寶的呼吸,而且也不會因為寶寶的睡姿或是蓋棉被而受到干擾。我們想要在監測寶寶活動跡象的同時,不會讓寶寶不舒服,也不會給爸媽帶來額外的麻煩。

而且,我們的人工智慧軟體可以分析呼吸的頻率、學習寶寶的睡眠習慣,並且自動記錄寶寶的睡眠時間供爸媽參考。

雷達感測器安全嗎?


由於我們採用特別低功率的雷達感測器,使用的功率不到一般的 WiFi 訊號的十分之一,我們也通過 SAR 測試認證,可以很安全地使用。

我們覺得努力開發最先進的科技,運用於照顧最重要的家人上,是很有意義的事。

2017年1月12日 星期四

當心嬰兒窒息意外 不可不知道的揹巾注意事項

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提醒消費者使用揹巾應避免5項錯誤使用方式。










揹巾使用不當恐導致嬰兒窒息


不少父母在寶寶出生後都會添購揹巾,除了帶出門方便,亦可用來安撫嬰兒哭鬧。然而2010年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(U.S. 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ssion  CPSC)提出警告,背在胸前的揹巾若使用不當恐導致嬰兒窒息。當時的新聞資料亦指出,CPSC證實揹巾已造成14起嬰兒意外死亡事件。

2013年,英國再度傳出揹巾導致嬰兒氣管阻塞的意外。受害者Metthews夫婦帶著出生五週的兒子Eric出門,僅僅十分鐘的路程,Eric從哭鬧轉為安靜熟睡,然而到家後,Metthews夫婦發現Eric鼻孔流出鮮血,已無鼻息,施以CPR後送醫急救仍救不回。

Metthews夫婦心碎痛失愛子,然而令他們疑惑的是,許多育兒書籍都推崇揹巾的優點,他們從未想過使用揹巾竟會造成Eric窒息。此一事件的驗屍官Richard Brittain裁決死因為嬰兒的氣管阻塞,他亦提出立場,表示國際間揹巾意外層出不窮,對於使用上的安全性應多加慎思。

英國兒科病理學家Mary Malone指出,諸如此類的死亡意外多因寶寶的姿勢導致窒息。台灣的小兒科醫師也提出提醒,揹巾的使用方式非常重要,16週以下的嬰兒頸椎柔軟,容易壓迫到呼吸道,當嬰兒氣管受到壓迫,2分鐘內就會窒息,照顧者應多注意。

揹巾使用do's and don'ts


Do's

  1. 嬰兒的臉應外露,注意口鼻不可被覆蓋。
  2. 若嬰兒的體重過低或身體不適,使用應謹慎,最好先詢問醫師建議再決定是否用揹巾。
  3. 經常性確認寶寶是否滑落到揹巾的下方/底部。
  4. 16週以下的嬰兒頸椎柔軟,建議少用揹巾。

Don’ts

  1. 避免寶寶的姿勢蜷曲成C字型,注意寶寶的下巴不得碰觸到胸口,容易造成氣管阻塞。
  2. 購買揹巾前務必熟悉正確使用方式。
  3. 若使用揹巾直接哺餵母乳,務必於哺餵結束後確認寶寶無溢奶,並重新調整姿勢。
  4. 不建議購買防火材質的揹巾,不透氣的布料容易長疹子。

使用揹巾容易造成的3項意外

  1. 寶寶從揹巾滑出掉落
  2. 將寶寶抱入或抱出揹巾時受傷
  3. 照護者用揹巾背著寶寶時跌倒等

選購重點

  1. 材質是否透氣?
  2. 支撐力好不好?
  3. 是否認證合格?
  4. 負重多重?


資料與圖片來源:https://www.cpsc.gov/newsroom/news-releases/2010/infant-deaths-prompt-cpsc-warning-about-sling-carriers-for-babies/

2017年1月9日 星期一

保護寶貝遠離居家意外


若家中有新生兒與幼兒,家長務必特別注意居家安全,避免憾事發生。以下列舉3項常發生的居家意外,並提供預防方式:



1. 異物哽塞/誤食異物
  • 家中地板應保持乾淨,避免有硬幣、玩具零件、果核等異物,以免幼兒誤食。
  • 養成習慣坐好才餵食或供餐,避免哭泣、躺臥、奔跑或走動時吃東西。
  • 選擇安全的玩具,過小的玩具可能有誤食風險。
  • 藥物與小型物體應妥善收拾,放置在高處櫃子。
  • 容易造成梗塞的食物,如:堅果、口香糖、果凍等食物,若大人要給幼兒食用應特別注意。
  • 急救方式:使用哈姆立克法讓異物噴出。切勿用手指深入喉嚨摳挖,可能會導致物體更深入。異物哽塞急救處置/臺北市政府消防局 


2. 燙傷
  • 小心家中電毯、電暖爐。
  • 使用浴盆洗澡。
  • 洗澡務必先試水溫,水溫建議42度以下。
  • 餐桌不宜鋪桌布,更應避免桌布垂墜,避免幼兒拉扯導致桌上熱湯灑落。
  • 熱鍋與容器應放在幼兒接觸不到的地方。
  • 建議廚房入口圍矮圍欄避免幼兒進入。
  • 清潔劑切勿放在地板,要放置在寶寶拿不到的地方,避免化學性灼傷。
  • 急救方式:自來水沖洗或澆水,用乾淨的紗布覆蓋患處送醫處理。

3. 窒息(包含SIDS)

  • 避免讓幼兒拿塑膠袋、窗簾、吊繩等物遊戲,避免繞頸遺憾發生。
  • 不在小朋友身上綁平安符或戴項鍊。
  • 嬰兒的床鋪不放棉被、枕頭,洞洞毯亦不建議。
  • 1歲以下不建議和大人同床睡覺。
  • 不趴睡。
  • 急救方式:小兒心肺復甦術CPR/樹人醫專康健資訊網




2017年1月6日 星期五

從2016年嬰兒猝死案例 談趴睡風險

       



        轉眼2017年已來臨,我們仍想用過往的案例殷切提醒——保護家中的寶貝,懇請您不要讓寶寶趴睡。

我們收集了2016年台灣地區新聞報導過的嬰兒窒息案例,總計16起。我們收集到的這16起事件,就有7件因寶寶趴睡而窒息;3件疑因棉被、床墊掩住口鼻窒息。

這些案例的共同點是:尚未滿週歲的寶寶、皆於睡眠時離世。

令人惋惜的是,趴睡或口鼻掩住導致窒息的情況來得又急又安靜,父母將孩子放到床上小睡,沒隔多久再回來,孩子卻已無鼻息。

嬰兒猝死症候群  趴睡為重要危險因子
1980年代,荷蘭的流行病學調查,發現趴睡為嬰兒猝死症候群的危險因素,而後紐澳等國家紛重視嬰兒趴睡的致命性。時至1992年,美國兒科醫學會開始宣導嬰兒的安全睡眠指南,1994年,美國發起"back to sleep"活動,呼籲照護者不要讓嬰兒趴睡以避免憾事發生,此舉得到多數人認同與重視,嬰兒猝死的案例也因此大幅減少。
引用台灣兒科醫學會的論述:
趴睡與嬰兒猝死之相關原因不明,但最受矚目的可能解釋是有些嬰兒於睡夢中驚醒的神經反應不佳,所以發生窒息等事故時可能死於夢中,而趴睡容易導致窒息,所以應當避免。
4個月內的嬰兒因肌肉力量不足,且尚無抬頭轉動的基礎能力,若被枕頭、床墊掩住口鼻時,寶寶就有可能無法將臉部側轉。掩住口鼻後微弱呼吸2~3分鐘就會四肢無力、窒息,大人要在時間內發現寶寶狀況出現異常並不容易。
為了減少憾事發生,美國兒科醫學會於2016年再度提出嬰兒安全睡眠的指引,盼透過推廣安全睡眠,降低嬰兒猝死症候群發生率。(參考連結:嬰幼兒的安全睡眠——2016美國而科醫學會安全睡眠指引
嬰兒猝死症有許多可能的原因,然而「不趴睡,採仰睡」是最具體卻能有效預防的方式。有些長輩會以頭型考量,勸說父母讓孩子趴睡;也有許多身為主要照護者的保姆,考量能讓寶寶睡更熟,因此採趴睡睡姿。為降低風險值,醫界也持續推行仰睡的衛教,希望父母能將這個資訊帶給其它照顧者,並且確實實行仰睡。
我們從新聞案例中看見傷痛也得到啟示。西方國家已推行仰睡廿十餘年,如期看見了成效,而今台灣的醫界、專家們仍大力宣導安全睡眠環境之重要,期望猝死的案例能逐漸減少。
珍愛你的小寶貝,請幫助他,給他安全的睡眠方式——讓寶寶仰著睡,讓他有更多機會安全長大。